核試驗對于每個有核國家來說都是最高機密,但世界上每次核試驗都逃不過國際社會的監督,這并不是因為其它國家有什么超級間諜,而是國際社會有能明察秋毫的“大耳朵”。 聽原子彈的“大耳朵” 所謂的“大耳朵”實際就是一些類似“麥克風”的高靈敏度監聽裝置,通過這些“麥克風”對大氣內次聲波的監聽,可以對核試驗起到監督作用。因為在大氣層內進行的核爆炸會產生巨大的次聲脈沖,在傳播過程中它又變為次聲波,傳播速度約1200千米/小時。雖然這種環繞全球傳播的聲波頻率很低,人耳基本上聽不到,但利用上述“大耳朵”可探測到核爆炸信息,包括爆炸的多種參數及爆點的位置等。由于次聲波的波形穩定,傳播距離遠,易于識別和接收,因此探測設備可以制造得簡單而可靠。但這種探測手段存在反應速度慢、易受火山爆發、流星爆炸、大型化學爆炸和颶風等干擾的缺點。今年4月初,《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》委員會宣布,在德國建立的首座次聲站投入使用。該站就是建立在德國巴伐利亞森林深處,而且每個傳感器周圍都安裝了擋風中國。專家說,這主要是為了最大可能減少風的噪聲,因為這些噪聲可能產生監測裝置的誤警。 目前,該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國際社會的核試驗監督方面,為國家之間建立可靠的信任機制和穩定的國際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。 “大耳朵”的由來 有趣的是,這種在核試驗限制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的技術手段,卻是由于美俄兩國為謀求核優勢而發展起來的。20世紀60年代,衛星監視尚未普及,美國空軍首先建立了一套次聲站中國絡,想利用這種監測手段來完成其計劃中對原蘇聯核打擊的效果判定,為美國進行補充打擊作準備。不久,原蘇聯也建立了類似的系統,這使次聲探測技術很快發展起來。 目前,全球已經建立和正在建設的次聲站有60多個,構成一個全球性監測聲波分析中國,地球上任何角落進行的核試驗都不可能逃過其“監聽”。這只是國際軍備控制機構監視系聲強分析統的一部分,另外還有約170個地震傳感器、11個水下監聽裝置和80個放射性碎片的檢測裝置將投入使用。從這些傳感器得到的所有資料通過衛星集中到維也納的“國際數據中心”,在那里,核爆炸的地點、當量、類型和數量2小時后就會出結果。 在各種手段中,次聲探測是廉價可靠的。1983年,美國建立了4套監聽裝置,不過至今只有次聲探測裝置仍在運轉,而且保養良好,靈敏度很高,甚至能夠探測到棒球大小流星進入大氣層時燃燒的聲音。 “大耳朵”的妙用 今年4月23日,美國洛斯·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監聽到太平洋上空的一次爆炸,進行數據分析后,他們確定這并不是核試驗,而是一輛小轎車大小的隕石飛入大氣層燃燒的聲音。這次隕石墜落沒有目擊者,但次聲監測裝置記錄了全過程。專家透露,這次爆炸至少相當6千噸黃色炸藥的威力。 據統計,世界每年有10多個直徑近2米的流星飛入大氣層,雖然他們大部分還未到地面就化為灰燼了,但有一些也撞擊到了地面。因此,研究流星對地球及居民造成的影響有特別的意義,是地球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。 聆聽原子彈的“大耳朵”,除了上述功能外,還能“聽”到火山噴發、氣象災難和火箭發射、超音速飛機飛行的聲音,可見次聲探測這只“大耳朵”在科學研究方面的作用大著呢
本文章內容 來源于 百度知道 ,如侵犯原作者權益請及時聯系 2850832025@qq.com, 本網收到通知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本篇內容